奠定基业(1949-1979)
建国初期,长期以来老百姓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南盆北炕”,北方地区取暖的主要方式是火炕。它既是取暖设施,又是冬季炊事用灶,燃料主要是柴草。在严寒期则辅以小火炉,燃烧煤块和后来出现的煤球——即以煤末掺黄土加工制成的初级型煤。
供热方式与规模
1886年,位于北京东交民巷的俄国道胜银行采用低压蒸汽锅炉供暖,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家采用锅炉供暖的单位。
1949年建国时,北京市全市房屋面积有2050万平方米,约有103万平方米分散的锅炉供暖,占全部建筑的5%。有暖气的仅限于为数不多的政府和公益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市民取暖仍以小火炉、火炕和地炕为主。
1955年,北京市房屋建筑已由1949年的2050万平方米增加到3119万平方米,有2100座分散的小锅炉房供热,供热面积825.5万平方米,占26%,其余74%由小火炉取暖。
技术学术水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已有若干铁工厂可承担锅炉、水暖安装业务。
50年代初,结合苏联援建的大量工程的需要,以设计院为主的各有关供热技术人员全面开始学习苏联的供热和暖通技术。
1952年,清华大学在土木系设立了采暖通风专业,选用苏联的教材,自1954年起,逐步向有关单位输送经过系统教育的毕业生。
政策支持
从1949年至1952年,北京市新建了各类建筑385万平方米,其中有部分建有自备锅炉房和供热设施。特别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电力部还确定了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电力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明确,要包括发电量与供热量的增长数字;在技术政策上确定,要建立工业用热的热电厂和工业及市政公用的热电厂,以发展热化事业。
“一五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在北京、保定、石家庄、郑州、洛阳、西安、兰州、太原、包头、长春、吉林、哈尔滨等城市建设了一批热电厂,向工业、住宅区供应工业生产用热和生活用热,这些热电厂的建设,奠定了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基础。
1955年,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聘请了苏联的供热专家,在指导编制城市供热规划的同时,系统地讲解了热电联产和供热技术。为改变当时分散的落后供热方式,供热规划把发展热化放在首位,确定了以发展热电厂为主,区域锅炉房为辅的集中供热方针,制定了《北京市供热规划方案》。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内容充实、具体的规划,也是北京市乃至全国第一部城市供热规划。
大事件
1958年8月成立了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供热管理部门为输配料和下设专门管理供热的热力队,1960年3月成立热力管理处主管供热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管理城市供热的机构。
1958年,北京建设第一热电厂,主要供热对象为北京市中心区域民用建筑采暖热负荷,从此我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拉开了序幕,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北京第一热电厂供热介质为高温热水,为用户提供冬季采暖及全年生活热水热负荷,1959年,北京第一热电厂热力管网主干线通过北京长安街,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建筑供热。热网总长18Km,中继泵站1座,最大管径DN700。
1974年起,北京市城市热网开始研制热网集中监控系统,于1982年建成了无线通讯数据监测系统,第一次实现中国供热史上热网的计算机监测。改革开放以后,以北京为代表的供热企业学习引进西北欧供热技术,随后掌握了合理分配流量的平衡技术,解决了供热系统多年来的老问题。
1979年9月13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在城市要积极推广区域供热。
腾飞时刻(1980-1999)
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家“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节约能源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发展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和地热利用,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从此,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快速崛起,城市热网供热发展势头强劲。
供热方式与规模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也成为了中国供热区域中北方采暖地区和南方采暖地区的分界线。
据北方15个城市统计,1981年,北方城市有热力管网502公里,实现集中供热面积2252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煤160余万吨。1986年,北方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103万平方米。
以北京为例,1949年,小火炉取暖方式占北京市房屋总面积的95%,到1990年已降到22%,其余78%除9.1%为城市热网集中供热外,绝大多数为锅炉供暖。
1990年,北京市有民用建筑面积1.76亿平方米。其中有暖气的为1.37亿平方米,有5050万平方米为集中供热面积,其中城市热网供热面积为1610.3万平方米,区域锅炉房供热面积为412万平方米。单位锅炉容量7兆瓦及以上的集中锅炉供热面积1529.2万平方米,分散锅炉供热面积8675万平方米,还有3900万平方米仍用小火炉取暖。
北京市2003年供热量是1990年供热量的2.8倍,1991年至2003年期间,供热面积平均每年增加400万平方米,2000年至2003年增加供热面积1808万平方米,年平均每年增加603万平方米。
北方集中供热规模不断扩大:
1980年 10个北方城市集中供热
1989年 81个北方城市集中供热
2003年 321个北方城市集中供暖 18.9亿㎡。
供暖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三大趋势
第一,单位锅炉容量逐渐增大;
第二,大锅炉房逐渐增多;
第三,锅炉供暖由分散的管理逐步走向专业管理。
政策支持
1982年北京电力设计院编制的《北京市供热规划》和1984年北京市公用局和北京规划局编制的《北京市市区集中供热近期规划》中都进一步明确在城市燃料结构以煤为主的条件下,应以热电联产供热为主,区域锅炉房供热为辅,并采用其他多种方式满足城市供热需要。
1986年2月, 国务院批准了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加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理工作的报告》,对城市集中供热方针、管理体制、建设资金渠道、价格政策、供热立法和管理工作等提出了意见,明确了方向,为城市供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策基础。
技术水平
全国的供热企业同仁们在这段时期积极探索供热自动化之路,开展相关国内、外调研活动,为供热的智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989年,北京市热力公司在丹麦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北京市集中供热监控系统方案》,该系统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大规模集散型城市集中供热监控系统。
快速发展(2000-2019)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得党和国家各个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2000年至今,中国供热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国家环境治理、节能减排、保障民生和清洁取暖政策的指引下,城镇供热有了快速发展。北方城镇已基本形成以集中供暖为主,多种供暖方式为补充的格局。
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北方地区采暖地区清洁供暖工作,陆续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全面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热。
2013/09/10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煤改气”、“煤改电”共创建设,在供热供气管网不能覆盖的地区,改用电、新能源或洁净煤,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
2014/06/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4〕31号),提出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发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科学发展热电联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热电冷联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
2014/06/13
习近平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会议,提出能源革命。
2016/05/16
国家八部委《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出台:
在居民采暖领域,在存在采暖刚性需求的北方地区和有采暖需求的长江沿线地区,重点对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学校、商场、办公楼等热负荷不连续的公共建筑,大力推广碳晶、石墨烯发热器件,发热电缆、电热膜等分散电采暖替代燃煤采暖;
在燃气(热力)管网无法达到的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或生态要求较高区域的居民住宅,推广蓄热式电锅炉、热泵、分散电采暖;
在农村地区,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逐步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工作,大力推广以电代煤。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电力,实施蓄能供暖。
2016/12/21
中央财经工作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决策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要求按照 “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7/1/5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2017/03/5
《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全面实施散煤治理。
2017/09
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供暖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加快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工作。
2017/10/18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17/12/05
十部委联合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首次提出用3-5年时间对北方地区建构完整清洁取暖产业体系。
2018/09/18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坚持“以气定改”,突出重点区域,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油则油的原则,稳步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要加强扬尘综合整治,做好露天矿山、秸秆焚烧治理等工作。
......
取得的成绩
供热规模较大发展。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供热体制引入市场机制取得阶段性进展。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2001-2017年,北方城镇建筑供暖面积由50亿平方米增至140亿平方米,总面积增加接近2倍,能耗总量增加却不到1倍。同时,北方地区平均单位面积供暖能耗,由2001年的23Kgce标准煤/平方米降至2017年的14Kgce标准煤/平方米,降幅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重点地区的清洁取暖工作进展甚至已超出我们规划的预期。截止目前,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率达到了50.7%,替代的散烧煤约1亿吨。2+26个城市的清洁取暖率更高一些,达到了72%,其中城市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了96%,县城和城乡结合部的清洁取暖率达到了75%,农村地区稍微低一点,清洁取暖率是43%。
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我国城镇供热在教育科研、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技术装备、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为城镇供热发展提供了保障。
供热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城镇供热面积达到87 亿平方米,供热管道长度26.1万公里。
展望未来
光阴荏苒,岁月流金,70年辛路历程,新中国打破了对其他路径的依赖,坚持自己的路自己走,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走出来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供热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全社会大气环保治理呼声不断加强,未来中国供热必将更加高效、低碳、智慧、安全。
我们的目标
未来,我们的目标是——以“绿色能源”的使用、“高端装备”的升级——打造“清洁供热”;以“政府、企业、设备商、用户”的互联互通——实现“智慧服务”
我们的发展方向——
着力构建城市能源梯级开发利用和能源供应安全的宏观体系;
建设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利用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的低碳集中供热体系;
加强城市供热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探索农村清洁供暖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抓住行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政府深化行业改革,解决群众对舒适供热的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加大科技创新,推动供热行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慧供热模式转型,实现智慧城市供热;
进一步深化与国际、国内同行业的交流,打造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专家团队,提高协会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行业标准化体系和国际接轨,提升供热工程和产品的质量;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提高为政府、社会和会员服务的水平,不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未来的中国供热将由供热生产型转变为供热服务型,也将在当下,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跨界融合,将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供热深度链接,为保护生态,保护和谐自然,共创美好蓝天!
历经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如今的中国已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正昂首阔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未来的中国需要一代又一代供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企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